10月底,成都交出了前三季度经济运行“成绩单”——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47.26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同期增长8.1%,增速分别高于全国、全省1.9个、0.3个百分点。
这份“成绩单”来之不易、成绩斐然——据21世纪财经报道,在14座新一线城市中,成都以8.1%的经济增速排名第二,仅次于长沙。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年度经济表现,可以看到,在2019年三季度全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,多数新一线城市的经济表现依旧坚挺。那么,8.1%增速背后有何支撑?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,成都有哪些潜力值得挖掘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昨日专访了三位本报首席观察员,从3个维度出发,来洞悉8.1%增速背后的底气与支撑。
维度1
消费促发展
数据说话
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
在副省级城市中均排位第三
来自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的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成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在副省级城市中均排位第3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6元,同比增长8.6%,增幅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3,仅低于武汉和南京,较2018年同期排位上升2个位次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90元,同比增长9.8%,增幅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3,仅低于厦门和广州,较2018年同期排位上升1个位次。
收入不断提升的同时,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,首店、特色小店、夜间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,正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,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速加快。成都调查队给出的数据显示,2019年前三季度,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70元,同比增长8.8%,高于全省0.7个百分点,高于全国1.6个百分点。生活消费支出八大项中,教育文化娱乐增长迅速,占比比去年同期提升0.14个百分点。
民生福祉不断提高。全域增绿持续推进,全市森林覆盖率39.9%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%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15天,同比增加17天,无重度污染天。城市绿道建设加速推进,建成各级绿道3296公里。其中,今年新建绿道689公里。
首席观察
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、本报首席观察员李智勇:
成都人民“乐道”而不“安贫”
“民生福祉既是经济发展的目标,也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。一方面,经济发展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,另一方面,民生福祉提高会对经济产生源源不断的拉动效应。民生保障从哪里来?从发展中来。老百姓既是各种民生保障的享受主体,也是生产主体,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提高浑然一体,密不可分。”昨日,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、本报首席观察员李智勇在接受采访时,向记者分析道。
“乐见成都人民民生福祉不断提高,乐见一个‘乐道’而不‘安贫’的天府之国。”他告诉记者,过去,人们对成都人民的印象可以用“安贫乐道”来形容,在第三产业尚不发达的时候,成都人民早已解决温饱问题而不知饥馑,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。但现在,成都人民“乐道”而不“安贫”,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层面,生活都越来越丰富。社会保障这张网织得越来越密,保障这张网的社会财富也越来越多,这是成都人民通过努力奋斗得来的。大家通过不懈奋斗来寻求发展,蛋糕越来越大,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,这是.佳的状态。
维度2
开放促发展
数据说话
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突破4000亿元
全省外贸“领头羊”地位进一步巩固
据统计,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元,达到4156.1亿元,同比增长18.6%。这一外贸总额,占同期四川进出口总值的86.3%,承担起了“主干”引领作用。其中,出口2336.6亿元,同比增长24.2%,占全省出口值的85.1%;进口1819.5亿元,同比增长12.1%,占全省进口值的87.9%。
总额增长的同时,贸易结构也持续优化调整。民营企业占比提升,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增长38.7%,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18.3%,比上年同期提高2.7个百分点。高附加值、高技术含量商品出口快速增长,涡轮发动机、集成电路、液晶显示板出口额分别增长31.3%、37.1%、2倍。
深度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进出口额1178亿元,增长18.3%,占全市的比重为28.3%;对欧盟、东盟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42.1%、21.6%。综合保税区增势良好,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增长26%,进出口规模已连续18个月居全国综合保税区首位。
首席观察
中国(四川)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、本报首席观察员霍伟东:
成都外贸地理结构与商品结构都在持续优化
中国(四川)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、西南财经大学教授、本报首席观察员霍伟东表示,这一组数据突出地表明,成都作为首位城市,外贸“领头羊”地位进一步巩固。仔细分析成都外贸结构,可以发现无论是地理结构还是商品结构都更趋合理,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,成为拉动成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。这凸显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,在南向开放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。同时,不仅是出口,成都也有许多高技术产品的进口,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,为成都创新提供支撑。
他特别指出,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轮驱动,在成都呈现出协调、均衡的发展态势,这是成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成果。对外贸易的繁荣,彰显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、新一线城市的底气与优势。
维度3
产业促发展
数据说话
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.0%
连续12个月保持在8%以上
工业经济是经济增长的底盘。前三季度,成都实现工业增加值4159.88亿元,同比增长7.7%,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.1%。其中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.0%,连续12个月保持在8%以上,37个大类行业有27个行业实现增长。
服务业发展稳中向好。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.9%。规模以上服务业稳中有升,1-8月,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173.4亿元,同比增长10.0%,增速同比提高1.7个百分点。其中,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8.0%、10.5%。金融业稳步发展,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324.75亿元,增长7.6%。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,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实现增加值544.36亿元,增长11.4%。
首席观察
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主席兼首席..、本报首席观察员杨继瑞:
现代产业体系对于进一步挖掘成都经济韧性意义重大
现代产业体系,它是以数字经济为主导,融合了现代工业、现代农业、现代服务业以及知识和信息产业,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上,这种产业体系是卓有成效的。杨继瑞认为,成都前三季度的出色表现,说明成都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上成就斐然。
他告诉记者,成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有效地规避了过早地去工业化,再走再工业化的弯路,特别是以产业功能区来发力,精筑城、广聚人、强功能、兴产业、树文化、优生态,重构人城境业的发展逻辑。特别是在注重建链、补链、延链、聚链、扩链、强链上下功夫,形成高质量的强优主业规模效应,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。成都前三季度的良好表现,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形成的一次促进供给侧与消费侧有效对接、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功实践。
“现代产业体系对于进一步挖掘成都经济韧性、后发优势是很有意义的。”他分析说,目前成都现代产业体系正处于发力阶段,未来需要久久为功,不断创新要素供给,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,在节能环保上下功夫,补齐功能性配套设施、交通人才等方面的短板。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相信成都未来会有更好的表现,更好起到“一干多支”中“干”的作用。成都日报记者 李艳玲